亚洲资本网 > 栏目首页 > 力量 > 正文
回顾上半年健康险经营之路,万亿市场行至何处?
2023-08-16 16:41:29来源: 保观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进入公众号,可点击右上【···】设为星标哦

近两年,健康险受诸多内外部因素影响并没有达到行业的原本预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保费规模增速放缓、索赔成本上升,也让市场对于这条走出高速增长的保险“黄金赛道”提出了新的质疑,健康险是否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或者说,是否已经到了行业转型的拐点?


【资料图】

面对这些共性问题,保观邀请了爱选科技研究负责人杨寅斌做了一次全面分析,归纳出了2023年上半年健康险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希望能给行业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以下内容来自此次分享。

1

万亿健康险路在何方?

那么,近些年我国健康险发展到底如何呢?又有哪些特征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窥见一二。

第一,从2010年开始,我国健康险市场迎来了高速增长时代,到2016年其增速一度达到了70%,当时如按此增速测算,到2025年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将会达到2万亿。

然而,自2020年起,健康险的增速就开始一路下滑。截至2022年,我国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8653亿元,仅同比增长不到2.5%,增速下行乏力可见一斑。

第二,从各个险种在人身险总保费的占比情况来看。2010年整个保险市场还是以储蓄型产品为主体,寿险和年金的总保费占比超过90%。而这个时候健康险的保费占比才仅有6%。随着时间的推移,储蓄型产品的保费占比不断下滑,尤其是在2018年以后,健康险的保费占比突破了20%。到2022年末,健康险保费占比已经达到25%的高水平。

不难看出,这样的趋势已经体现出健康险逐步成为关注点,人身险行业已经不仅局限于规模贡献型的储蓄型产品,而是开始着眼于保障型产品,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向好的发展趋势。

第三,从各险种上市数量来看。健康险产品数量在2018年以前,每年上市数量基本维持在2000款左右的水平,到2018年有一个波峰,2019年-2021年,每年约保持在3000款左右的水平。但是到了2022年,其产品上市数量仅为1500余款,产品上市报备数量的下降,体现了整个行业在产品和责任迭代方面趋势放缓。

第三,从细分险种产品上市数量占比情况来看。医疗与重疾险是绝对的主体,在2014-2017年间疾病险成为了绝对的主流,而在重疾险市场逐步饱和之后,各大保司又将目光锁定在医疗险的领域。

2022年上市的医疗险产品已经占到了健康险产品总数的60%,可以说这是近三年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趋势,而今年上半年则继续维持这种变化趋势。

第五,今年上半年我国第三产业同比增长6.4%;金融业同比增长7.3%;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增长为6.5%。由此对比来看,健康险6.09%同比增速都是要比这些数据低,仍有待突破。

2

供给侧出现问题,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

众所周知,随着健康知识不断普及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再叠加目前慢性病逐渐年轻化成为趋势,使得民众对于健康的关注度日益加深,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老百姓对健康保障的需求极为迫切。然而,就目前健康险并不尽人意的表现来看,显然是在供给端出现了不少问题。爱选科技研究负责人杨寅斌认为需要从供给侧两端来分析。

首先,从外生性问题上来看。

近年来,随着惠民保业务的兴起,其保障内容和人群与传统商业健康险产品是有一部分重叠的。而且惠民保产品在宣传力度和价格上确实是打赢了传统健康险,有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

此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民众在投资端的避险情绪上升,在保险市场热点向储蓄类产品转移,而对保障型产品是有所忽略的。

其次,从内生性问题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四点:

(1)产品同质化。比如,目前健康险产品过度迭代,创新空间几无,而且产权保护脱位,健康险产品形态愈加趋同,尤其是在相关责任上的创新并无多大突破,而是更多转向核保等方面的技术革新。

(2)保障层次较低、保障水平不足。一方面,大部分健康险产品还停留在仅对健康体人群的保障;另一方面,保险业尚未充分发挥风险经营的专业能力。此外,目前商业健康险还与社保重合程度较高,免赔额和费用项目受到很大程度限制。

(3)“规模焦虑”的顽疾仍在。随着健康险不断发展,其常规产品市场增量已然被消耗殆尽,而非常规产品本应该是一片蓝海市场,但也不可避免陷入低价竞争的漩涡中。不少保司为了做大规模而牺牲掉业务价值,2022年被监管叫停和批评的“药转保”业务即是典例。

(4)与健康产业融合程度较浅。目前健康管理服务还主要集中在事后环节,对于事前和事中的介入管理服务参与度不够,没有形成健康管理的保障闭环。此外,保司在这样一个较浅合作状态下,仅仅是作为服务供应商的支付方角色,并未真正将健康管理服务融入到业务中,从而赋能自己的产品,实现对于自身价值的反哺。

整体来看,此前健康险高增长,在行业内冲规模、跑马圈地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如今已然走向了尽头,传统市场已经由增量竞争转入到存量竞争,市场中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摘完了。这对行业急需新的动能改变此困境提出了新要求,不仅需要各市场参与主体在健康险方面精耕细作,而且更需要去思考如何才能切中客户的需求,并且要去积极思考健康险怎样才能做实质性的创新,去开拓一些有意义且有价值的发展路径,使得健康险重获核心竞争力。

3

哪些健康险热点产品值得期待?

诚然,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以及各保司持续优化健康险产品结构双重作用下,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行业出现了不少热点产品。那么,这些产品有何特点?会对整个健康险市场起到推动作用吗?

第一,税优健康险。从2015年开始试点到2017年逐渐推广至全国,再到今年的新政策出台,税优健康险在产品端明显扩大,不仅取消了标准化条款,从原来专属税优健康单一险种类别扩展到医疗险、长期护理险和疾病保险三大类别,而且国家还从经营条件、赔付率要求等多个方向给予引导。

制定这些门槛有助于保证税优健康险的稳定性和经营质量,让其相较此前的产品更具活力,目前有42家保险公司可以符合经营条件。而在未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产品形态纳入到税优健康险的范畴中来,对于提升全民的健康险认知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体检升级老年医疗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龄人口的医疗保障需求敞口也随之扩大。而过去因为行业还没有积累足够多的医疗数据作为支撑,不敢贸然的去放开中高龄段的保障,所以对于这部分风险,整个行业没有识别直接进行了规避。

但是,随着中青年健康险市场逐渐饱和之后,部分公司试图将百万医疗的首保年龄的上限突破到65-75周岁,有些公司做的很成功,而有些公司由于缺乏风险管控手段,导致自身赔付率比较高;保证续保20年或保证续保终身的长期医疗险将保障年龄拓宽到75、80周岁乃至终身,能够为解决未来老龄医疗问题起到助力作用,但其对于首保年龄仍仅限于55或60周岁,仍不能为现期的老龄人口提供医疗保障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引导,体检升级的形态被广泛应用到老年医疗险产品中去,解决现期老年人群面临的医疗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实际上在行业里已经有40多家保司在经营体检升级老年医疗险这种形态了,其好处在于:

一方面,不再简单的去依靠年龄,一竿子打掉所有人,那对于那些可能只是年龄比较高,但是健康水平非常好的人就更加公平,体现了健康险行业对于风险的进一步深入经营。

另一方面,体检与保险的相结合,在老年段的销售背景下更适合场景化营销。

此外,这种形态在流程上更加优化。因为传统模式下老年人购买保险产品,是要先去体检,体检通过后才能去投保。由于时间被无形拉长,导致业务员和客户之间的接触是相对中断的,而等到核保结果出来之后,业务员又需要二次触达客户,在这期间就会出现客户脱落的情况。而这种将体检后置客户先投保后体检的流程模式,会大大改善上述情况。

第三,非标体、带病体保险。目前我国拥有数量非常庞大的非标体人群,但是这片市场实际上都是被既往的传统保险行业所忽略掉的。而且随着保险产品的阳性告知率不断提升,侧面反映出非标体客户对保险保障拥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希望可以用更高的成本去获取风险保障,而不是去承担因为欺诈所带来的损失。

此外,更重要的是各大保司都在急于去寻找健康险新兴的增长点,使得行业没有办法用一个常规的面向标体人群的产品去承保这些非标体客户。而迫于保费增长的压力,各保司就纷纷开发出非标体保险,使得这样的一个形态成为了整个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健康险市场的一个热点。

整体来看不难发现,非标体市场总体来说还是一个蓝海市场,行业在这一部分其实大有可为,尤其是在医保数据和商保数据实现互通之后,以及目前已经落地的税优健康险新政策,都将使得健康险行业在非标体人群的经营上向前迈出很大一步。

第四,互动式保单—价值共享型保险。互动式保单在健康险以及寿险上的应用是最近一段时间的另外一个市场热点,这种类型的产品逻辑是通过产品给到用户一个向上的健康激励,然后客户为了获得这些健康激励,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从而降低了自身健康风险的发生率,形成了对于产品保费的一个反哺,实现了从产品到客户再到产品的一个闭环。在这循环期间,不仅体现的是保险产品的价值,而且在这个循环里真正发挥作用的也是健康价值,由此也被称为“价值共享型保险”。

第五,百万医疗险的延伸。正如前文提及的目前健康险保障水平不足的问题,百万医疗作为其中重要险种的补充,在去年以及今年上半年其实是有所延伸的。一方面是刚刚提到的在人群上的延伸,扩展到了非标体、带病体人群;另一方面,则在客群定位上进行了延伸。比如,为了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百万医疗险和中高端医疗险边界越来越模糊的形势下,市场在不断将其向上延伸。而将保障期间拉长并且给予一定的费率优惠,则是横向延伸的体现。向下延伸则体现在惠民保二开,类似惠民保的普惠型健康险等等。

第六,长期护理保险。去年及今年上半年,市场上有一个产品类型叫做重疾与意外型的护理险爆火,这种产品约定了十几种重疾,或因意外达到一到三级伤残时,就进行护理金给付,给付期间一般是五年。这类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其实是行业很大的进步。

而且可喜的一点是,目前市场上半数以上的护理险产品都提供了一个服务选择权,也就是护理保险金可以以津贴或服务的形式给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护理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真正将服务与产品形成了有效的嫁接。这是因为承保人失能后,所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钱,而是能够帮助其起到照护作用的服务。

4

价值转型、实质创新,助力行业穿越周期

毫无疑问,当前我国健康险已经告别了高增速的时代,进入到一个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阶段。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行业对于规模过度的依赖和追逐已经压垮了健康险市场的发展。而如今,“规模为王”的市场逻辑已被证伪,尤其是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行业的马太效应非常显著,一些激进型的企业,其业绩可能显著缩水,偿付能力严重吃紧,在此双重压力下,自身陷入到深渊的边缘中挣扎。而有些企业选择进行改革,依赖曾经打下的规模硬挺着。

然而,还有一部分注重价值的企业则没有受到洪流冲击,反而是继续向上攀登。爱选科技研究负责人杨寅斌对此表示,这样的企业无一不具有一个显著特点:重视价值经营,去提升自身业务质量,为股东和消费者贡献更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自身拥有更多穿越周期的底气,让价值成为企业规模向上的支撑力,从而对行业发展陡坡进行修复。

另一方面,在目前存量市场竞争激烈,蓝海市场亟待开拓的背景下,行业内不少公司已经陷入到了低价竞争“同行互卷”的逻辑怪圈中。但按照市场的发展逻辑,同行竞争是最初级的阶段,让企业自身“内卷”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客户。这是因为当客户对于健康险的认知水平上来之后,就会有自己的认知和需求,不少企业会面临没有办法再利用原来的信息优势去跟客户打信息差的局面,这时候客户会反过来对企业提出各种要求。

在这样的趋势下,如果企业还是将关注度集中在“内卷”同行,这样的思路实际上是会被市场抛弃的,但如果转换思路,将客户需求服务做到位,企业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到“自我独卷”。换言之,企业认知水平再一次超越了客户,会优先想到的客户还没有想到的问题,从而创造新模式来超前解决和满足客户需求,引领新一波市场潮流。

总的来看,我国健康险市场在已经失去曾经统一锚定的重规模目标之后,行业急需一个新的共同发力点—价值经营。在目前行业不断加剧分化的背景下,企业更应该注重自身的价值,锚定好自己的目标,摒弃过去简单的传统单一发展模式,再创造新的注重风险经营且突出自身健康险产品保障属性,具有可复制性、更多元化、更精耕细作的新发展模式,让整个健康险市场充满新机遇。只有做到这些,健康险行业的价值转型才可以顺利完成和穿越周期。

关键词:

专题新闻
  • 从中国陶香到大国品牌,看仰韶的品牌进阶之路
  • 望城区头雁领航·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丨头雁说·天鹅塘社区
  • 再爆违约风险 上半年业绩或亏200亿…远洋集团“雷声”不断
  • 日本6月所持美国国债增加88亿美元
  • 精细化管理郑州美中商都妇产医院提高服务质量
  • 率队10场中超5胜2平3负,博主:武汉三镇主帅高畠勉接近下课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亚洲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